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阶段逐步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4月2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政策+市场齐发力
区域布局差异化成型
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形成强协同。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中央与地方持续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推动专项政策出台,加强跨部门协调,综合施策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层面,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提出“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建立健全氢能“制储输用”标准。
地方层面,共计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因地制宜推进地方氢能产业发展。
“三北地区传统产业基础和能源资源禀赋较好,为氢能项目落地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介绍,2024年,三北地区占全国氢气产量超50%,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区氢气产量均排名靠前。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合计占全国已建成产能近90%。
记者了解到,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建成落地,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在新疆库车,2万吨/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在宁夏,宁东碳减排示范区可再生氢顺利并入煤制合成氨装置,逐步贯通可再生能源制氢生产-储运-利用全流程,实现氢能多场景耦合应用。
“东部地区依托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和‘氢进万家’等工作,积极布局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逐步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大中小企业共存、产业链相对完整、创新能力较强的氢能产业集群。”徐继林说,海水制氢、液氢工厂、跨洋贸易等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在相关地区加速探索,支撑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我国氢能全链条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氢能发展仍需直面三大挑战
《报告》显示,2024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规模化、商业化为目标,我国氢能制取、储运、利用全链条关键技术逐步取得突破。
“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稳步推进,各地建成加氢站超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区域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1.5万辆。同时,6项氢能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覆盖氢能制储输用全环节。”徐继林举例说明。
氢能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成长的烦恼”无法回避。
“一是项目经济性仍有差距。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规划数量快速增长,但相关技术工艺和建设运营水平较传统技术路线仍有不足,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落地实施和多元化场景探索较为缓慢。二是技术成熟度存在短板。氢能部分技术和场景离商业化推广应用还有差距,对产业突破经济性瓶颈仍有掣肘。三是标准规范需进一步完善。氢能相关标准在与配套政策协同、与产业发展同步、落地应用推广和国际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徐继林直言。
《报告》提到,2025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
如何直面挑战从而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取得新突破?徐继林作出四点回复——
“一是加大政策供给,在“十五五”能源相关规划中加强规划引领,推动氢能项目和产业科学布局,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对能源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攻关、集成应用示范等方面支持力度,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优化项目管理,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氢能项目管理制度,持续完善氢能标准和认证体系,推动氢能产业规范发展。四是深化国际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一带一路”、APEC、金砖机制等合作框架下推动氢能产业开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