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夏天,美国西部电网(WSCC)两次大范围停电,举世震惊;2003年8月,美国、加拿大又发生“8·14”大停电事故。两次事故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们期望通过负荷建模找出事故原因,但当时他们对负荷建模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事故重现异常困难。
在迷茫和无助中,他们发现,在中国有一支精干的科研团队一直从事着负荷建模问题的研究。
右三为贺仁睦教授。
这个团队的研究成果骄人,且在应用中已经得到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认可,并于2003年作为重大项目在东北电网开始试点。这个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就是我国著名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专家、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贺仁睦教授。
锐意求学
1961年,17岁的贺仁睦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意气风发的她,在清华电机系各科成绩优异,被同学们称为才女。
毕业时,她被分配到河北张家口阳原县,在一家农具修配厂里当工人,一干就是十年。挑了十年的井水,拉了十年的风箱,睡了十年的土炕,但她从来不曾抱怨。在自己的岗位上,她坚持精益求精,凭着这种精神,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她就成了小农具厂的“第一把卡钳”,经她手做出的配件总是最标准的。凭着大学时期扎实的专业基础,她和几个同学从画图纸到组装零件,把这个不知名的小厂发展成了拥有800多名员工的柴机厂。
1977年,已经成家并有了两个女儿的贺仁睦与丈夫商量后选择备考研究生。在工余时间,她再次打开那险些被她扔掉的书本和笔记本。“我的笔记很扎实,觉得看不懂的,就一遍遍看,转着圈看。”贺仁睦说。
1978年,贺仁睦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当时的华北电力学院录取。随后,在导师杨以涵的鼓励下,她通过了公派留学的资格考试,前往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85年,贺仁睦拿到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她所学专业的第一位外籍女博士。主动学习、大胆求证、不惧学术争论,仅用5年的时间,她就从被当地同行质疑的“无名之辈”,成为Madam the Chinese,用出色的专业素养帮助同行们解决了一个个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外国友人们希望她能留在瑞士这个当时人均GDP全球第一的国家,但贺仁睦毅然回到了祖国。
在博士论文里,她写道:“献给我的国家——中国,我的丈夫,我的孩子。”
科研报国
从瑞士回国后,贺仁睦拒绝了许多待遇丰厚岗位的邀请,一心投入教育事业,来到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任教,在负荷模型研究领域展开探索。
负荷模型是电力动态系统里的三大难题之一,不易出成果,很多人避而远之。贺仁睦却从做博士论文那天起就跟负荷模型研究较劲,这一较劲就是三十多年。
从2003年开始,贺仁睦教授带领团队连续两年在东北500千伏骨干电网开展了两次人工三相短路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她所领导的科研思路、成果是正确并有效的。这一成果在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发表。
贺仁睦在不被大家看好的领域默默地耕耘着。当人们发现负荷模型的重要性、认识到她所研究领域的价值时,她的研究成果已世界领先。
科研路上,贺仁睦一直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她坚持从电力系统实际问题出发做科研,用实验数据说话;她反对未经深入研究论证、未有标志性成果的著书立说。“我们做科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发文章。文章得有了‘真货’才可以发。”她说。
贺仁睦教授是中国电力负荷模型的先导者。她从1980年开始研究负荷建模,推动了基于量测的负荷模型在我国电力领域的应用;她提出了一种时延动力系统来解耦节点电压和负荷功率,为基于量测的负荷建模奠定了理论基础;她还研发了一套负荷动态特性建模技术,为建立符合实际的负荷模型奠定了基础。贺仁睦教授积极推动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基于量测的负荷模型纳入时域仿真程序,大大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我国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授予贺仁睦教授顾毓琇电机工程奖,以表彰她在基于量测的电力系统负荷建模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