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务通对DHL的做法,揭示了未来我国用电单位自我管理的趋势

2017-11-15 来源:《电力设备》杂志 阅读:0 打印 扫码手机看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6月,DHL北京亦庄总部在北京正式完成智能用电提升工程,该项目涉及中DHL总部50余面配电柜,总容量达5000kVA,此次项目是DHL北京亦庄总部将配电室所有运行数据和环境监测通过独享光纤全部传输至电务通云平台,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成功对配电运行情况进行预警和报警,并针对运行设备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止火灾风险的发生,今后,DHL配电室一旦发生预警、报警,监控系统就会报警,报警信息会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大屏和电务通在DHL附近服务站点工程师的pad上,并迅速做出应对,关于变配电室日常巡检、维护、维修全部由就近服务站点的专业工程师负责,每日至少巡检2次,每次检查项目多达72项。

  目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及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并广泛应于各行业,但是我国配电室管理依然处于改革初期阶段,不管是大型央企、国企还是中小型电力用户,依然保持着传统人员值守的管理模式,DHL工程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亦庄办公区是我们DHL在北京的总部,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中心,承担办公、航空货运调度、分拣等关键工作,不管是德国总部还是中国公司领导,都极其重视电力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为一旦发生电力问题,哪怕是瞬时的停电,都直接影响DHL在北京的航空货运工作,现在国家倡导节能减排,并着力推动电力智能化建设,所以我们采用了这种集约化的智能管理模式,在符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的前提下,未来我们在能耗管理和电力运维方面的支出可以减少30-40%,并且日常线下维护的工作也交给了更专业的人去做,较比之前维护的项目更多也更详细,并且应急抢修这方面的问题也由电务通在DHL附近的服务站点承担,平时在电务通手机APP上就能查看我们配电室运行的情况,比之前省心许多。

  现阶段,DHL采用的这种配电管理模式还并未在我国用电单位中完全普及,其原因是提供该管理服务方式的专业公司并不太多,并且用电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对于互联网化的电力管理模式还不甚了解,记者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相关专业人士了解到,大概从2016年开始,我国电力服务市场涌现了很多民营的传统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力施工企业、电力运维单位开始参与到智能配电管理的服务中,目前大多数还处于研发、探索阶段,能够相对成熟提供服务的单位还不多,从电力技术本身来说,远程集中监控在国家电网对于其变电站的管理早已应用成熟,如果监控公司可以同时将线下运行维护做到智能化、科学化、标准化,那么这种管理方式是值得推广的,目前很多单位存在用人不足且不专业的情况,未来这种集中监控的方式可以弥补这一问题,所以真正考验这套模式的是线下运维抢修的能力,运维公司能否完成日常配电室巡视和定期检修,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这是用电单位在选择服务单位时应优先考虑和考察。

  用电单位面临的问题日渐凸显,很多单位都面临人力成本增加且人员紧缺的情况,在“《高压电力用户用电安全(GB/T31989-2015)》8.3中规定:用户可根据变(配)电站的设备规模、自动化程度、操作的繁简程度和用电负荷的级别,设置相应的集控站或监控中心,变(配)电站内采用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模式,集控站或监控中心应安排全天24小时专人值班,每班不少于2人,且应明确其中1人为值班长。未设置集控站或监控中心的用户应安排全天24小时专人值班,每班不少于2人,应明确其中1人为值长。”从这项国家推荐性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不设置集控站或监控中心,那么用电单位必须按照每班不少于2人的配置对变配电室进行值守,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值守一个配电室,就要雇佣8人对其进行管理,按照用工市场的工资标准来看,企业在这项人力支出上每年至少要支付50万的人工费用,再加上必要的维护检修费用,企业每年在变配电室管理上要支出近百万的费用。如果参照DHL的管理模式,企业可迅速减少或撤销掉自己的人员,日常值班由监控中心的值班员统一值守,其余日常维护、检修工作由就近服务站点负责,那么企业在这项支出上至少减少50%的费用。

  “线上监管+线下维护”的管理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我国企业变配电设施管理的主要手段,把传统配电管理从“被动抢修”升级为“主动运维”,不仅是我国广大电力终端用户“本质安全”的需求,对社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有着实际的效果和价值。(尹博翰)

免责声明:电力设备市场网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由作者提供,其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并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