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挖掘氢能优质投资标的、培育氢能新质生产力,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牵头组织编制发布了《2024氢能“专精特新”投融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氢能行业已披露投融资规模超200亿元。私募机构与民营资本是氢能企业投资主体,合计约为70%,国有资本占比30%左右。
报告梳理了目前氢能行业投融资呈现的五大趋势。一是行业融资热度有望持续提升,未来技术实力强的小规模、初创型企业预计会拥有更高的资本关注度,尤其是可解决行业实际痛点的技术企业;二是各环节或有更多跨行业企业进入,其中技术积累雄厚的企业,借助相关研发经验转型氢能行业时,更容易突破技术门槛限制并具备快速交付能力,将更具备竞争优势;三是部分产业链环节整合进度或将加快,具备高适配灵活性、规模化效应明显的关键零部件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例如燃料电池领域中的膜电极企业等;四是未来企业商业化运营能力价值更加凸显,具备市场渠道与资源优势的企业长期发展潜力更大;五是随着氢能的商品属性不断提升,将带动相关产品运营类企业的投资价值提升。
透视氢能产业新动态
记者 曲艺
“目前,我国在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态势。”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一半,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2024年,我国长距离、大规模输送体系启动建设,已建成加氢站540座,化工、冶金、电力等领域的氢能应用方兴未艾。”
3月26—28日,由中国氢能联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CIHC2025国际氢能大会召开。会上,一众能源领域专家学者对氢能产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肯定。与此同时,氢能产业的新动态也可从中窥得。
产融对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氢能作为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动能源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指出,根据国际氢能理事会和麦肯锡的数据,全球氢能项目投资额已从2020年约10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750亿美元,4年间增长7倍多。
聚焦国内,近期,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等已陆续推出,资本市场对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要求“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在氢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及资本的有效利用和高效赋能,产业与金融的充分融合与无缝对接,对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潜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中国氢能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超过40个省(市)相继出台了专项的政策来支持金融助力氢能发展。“特别是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正在推动设立聚焦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的航母级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表明国家对氢能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有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向氢能领域汇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氢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优质的投资环境和高速发展的行业态势,也吸引了众多的国际资本的关注,并正在达成一系列代表性的务实合作。”
中国氢能联盟于2022年策划启动首届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通过大赛,60余家企业完成投资对接,20余家企业和项目获得投资,其中包括沙特阿美等国际资本战略投资中国企业的代表性案例,参赛企业中30多家企业获评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另外还有2家国内企业成功上市。
为进一步挖掘氢能优质投资标的、培育氢能新质生产力,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牵头组织编制《2024氢能“专精特新”投融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氢能行业已披露投融资规模超200亿元,早期项目占据主要份额,其中A轮及之前阶段项目累计占比超60%;B轮及之后融资项目占比平稳,每年约30%;进入D轮的融资项目在2023—2024年间有所增加。2024年,氢能融资市场趋稳,融资项目量近90件,已披露融资总额超50亿元。市场对于氢能行业的投资趋于理性,已披露的融资数据显示,企业单笔融资多数处于5000万元以下。私募机构与民营资本是氢能企业投资主体,合计约为70%,国有资本占比30%左右。
“氢能相关的绿色金融成为焦点。”香港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署长潘国英表示,“我们正积极探索绿氢标准与氢能经济模式,充分发挥香港的金融优势,将香港打造成为区域乃至全球首选的可持续融资平台,为清洁氢能项目提供强而有力的融资平台。”
记者注意到,这一点在报告中也有所印证。“随着氢能融资市场发展,氢能企业积极寻求IPO上市,其中港股成为氢能企业重要选项。2024年,国富氢能、重塑能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报告总结称。
报告梳理了目前氢能行业投融资呈现的五大趋势。一是行业融资热度有望持续提升,未来技术实力强的小规模、初创型企业预计会拥有更高的资本关注度,尤其是可解决行业实际痛点的技术企业;二是各环节或有更多跨行业企业进入,其中技术积累雄厚的企业,借助相关研发经验转型氢能行业时,更容易突破技术门槛限制并具备快速交付能力,将更具备竞争优势;三是部分产业链环节整合进度或将加快,具备高适配灵活性、规模化效应明显的关键零部件行业集中度有望提高,例如燃料电池领域中的膜电极企业等;四是未来企业商业化运营能力价值更加凸显,具备市场渠道与资源优势的企业长期发展潜力更大;五是随着氢能的商品属性不断提升,将带动相关产品运营类企业的投资价值提升。
此外,报告针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创新企业三个层面给出了投融资发展建议。
其中,地方政府层面,需围绕自身资源禀赋,挖掘具备商业化潜力的应用市场,培育引导长期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前期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以及支持性政策推动本地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考虑本地资源禀赋,注重挖掘商业化潜力大、绿色价值高的需求侧市场,推动场景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引导氢能企业与本地能源、交投等平台型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氢能市场;与关联地区开展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模式探索,推动氢能产业和市场融合互补发展,共同培育长期、统一的氢能市场;配套出台引导效应更强的金融支持性政策,将超长期国债、“两重”“两新”等政策资源进一步向氢能领域倾斜,鼓励国有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氢能发展构建长期支持机制。
金融机构层面,需考虑打造与氢能行业成长规律匹配的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全生命周期的项目挖掘。根据氢能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布局科转基金、并购基金在内的氢能科技基金体系,统筹考虑氢能产业链环节多且回收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全局性、长期性投资需要,设置合理的基金期限,为氢能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坚持价值投资,聚焦企业技术壁垒、团队特质与行业前景,挖掘行业投资机会,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在内的早期项目投资价值,并注重企业投后赋能,在拓展客户资源、搭建供应链生态网络等方面助力企业成长。
创新企业层面,需瞄准高成长性的区域和场景市场,探索规模化市场化运营模式。
以海上电氢醇试验打通全技术链条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闫国春表示,2024年,我国氢能“1+N”政策支撑体系逐步成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氢能能源主体法律地位,国家部委建立氢能产业联席会议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出台20条具体措施支持氢能高质量发展,并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在地方,全国23省(区、市)将氢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凸显发展氢能产业决心和意愿。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出台的氢能产业政策都明确提出了对海洋氢能的支持,且现在沿海地区也有相应的海洋氢能项目布局。
海洋氢能是关乎能源革命和海洋强国建设相互交融的战略性命题,是全球氢能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深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破局点。通过将风光资源就地转化为绿氢及氢基燃料,不仅可以破解深远海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价值链向氢基绿色燃料延伸,而且将有力支撑全球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氢基燃料国际贸易的战略性抓手,推动国际氢能贸易开展,助力海洋氢能实现零碳化商业应用。
上述负责人指出,海洋氢能要实现更好的规模化、更有价值的开发,一定要与海上消费、海上能源应用场景做直接的耦合和关联。
绿色航运的提出,恰为海上能源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目前全球已经发布60多项绿色走廊的倡议,以绿氨和绿醇作为主要的绿色燃料需求统计,到2030年需求量可能超过300万吨,到2050年可能增长到1.3亿吨。未来,以氢为基础的绿色燃料的需求,随着绿色航运的发展会得到大幅增长。”上述负责人判断。
数据显示,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战略,主要经济体规划2030年可再生氢规模已超过5000万吨。“氢能应用正在从交通领域拓展至绿色航运、工业减碳等领域,仅在绿色航运领域,2024年全球氢基燃料船舶订单总数已突破200艘。”闫国春说。
3月27日,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正式进入调试阶段,为项目投运及海上制氢全流程实证检验奠定基础。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国能氢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项目可以利用海上新能源离网制氢,并将绿氢进一步转换为容易储存的氨和甲醇,这两种化工产品既是船舶的清洁燃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和能源领域。
中国船级社海上新能源主管高畅介绍,中国船级社编制的《海洋制氢平台设计指南》针对海上固定制氢平台以及海上浮动制氢平台,提出了从设计、建造到运维、检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要求,是行业首部面向海上制氢平台全面系统的技术标准,为氢能向海洋进军提供了规范标准支撑。
中国氢能联盟分析,海洋氢能的三大场景是近岸“半海半陆式”海风陆制助力工业脱碳、远海“全海式”海上氢氨醇综合能源枢纽、“零碳岛屿”海洋氢能一体化供能解决方案。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对路径的思考,海洋氢能有望实现海上能源枢纽愿景,建议从技术、装备、法规和产业政策维度推动海洋氢能发展,打造海洋氢基能源网络,推动全球海洋氢能法律框架和国际公约的建立。
谈及国家能源集团海洋氢能“三步走”战略,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期已建成围绕山东烟台海上漂浮式光伏固定式平台制氢/氨/醇项目,以海上电氢醇试验打通全技术链条,打造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及海上新能源制氢及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二期计划到2027年,在江苏盐城建设海上风光同场半潜式兆瓦级制氢百吨制醇项目,突破海上可再生能源平台关键技术,实现兆瓦级长时间应用示范,打造海上综合能源平台及海上标杆工程;三期计划到2030年,规划南海深远海浮式风电千吨级制绿色氢基燃料项目,实现绿色燃料批量化生产,探索海洋氢能产业化路径。
在产业有序破局阶段尤需精准施策
“近年来,我国在氢能研究、制取、存储、运用等全链条都取得良好成绩,在氢能制备、加注、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环节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徐冠华总结道,氢气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已超30%,加氢站数量约占全球35%,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总量均居全球首位,成功出口全球首例固态储氢设备,首条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胜利完成。
不过,在徐冠华看来,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氢能资源西富东贫、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氢气供给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制氢的生产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储运成本依旧是制约发展的大山。从中短期来看,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储运技术以及高密度、轻量化、多元化的储运体系,仍旧是重大需求和发展重点。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国,拥有最大的加氢网络和氢能商用车示范规模,氢能产业正从全面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的新阶段。”闫国春分析,要清醒看到,氢能产业在产业有序破局阶段中,依旧面临产能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供需场景匹配少、标准建设慢、绿色价值兑现机制缺失等产业瓶颈。部分地区以氢能项目为噱头圈占新能源资源、绿氨绿醇同质化项目盲目上马等现象时有发生,新能源全电量入市交易和国内碳市场扩围为氢能发展提供了新命题。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出台低碳清洁氢能、绿色燃料标准及认证体系,以及电解槽等关键装备本地化保护政策,积极争取市场主动权。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也强调,氢能应用经济性不足、技术创新存在短板、部分基础制度待健全等矛盾和制约依然存在。
徐冠华认为,当前,氢能产业最关键的是要加速推进制氢设施、储运体系和加氢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和拓展在交通、工业、电力、建筑等多领域的应用场景,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氢能商业化进程。“产业化问题说到底是推广和应用问题,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且和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徐冠华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积极响应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覆盖氢能制、储、用全产业链的发展规划,明确各环节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氢能产业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立足地方实际研究建立涵盖各环节的地方氢能标准体系。
在自主创新方面,徐冠华指出要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氢能领域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中国氢能联盟战略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也指出要持续加大氢能技术创新支持的力度。“针对我国当前氢能技术短板或弱点,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强化综合、规范与顶层设计的指导作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发展技术路线图,不断完善氢能技术等创新体系,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探索,深化氢能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对氢能技术研究予以长期稳定的支持。”
彭苏萍同时呼吁加快推进氢能先进技术应用示范试点。以前期科技、冬奥、氢能技术重点专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等工作为基础,加快推进清洁低碳、氢应用试点的示范,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项目宣传推广等方式,不断完善产业生态的建设,促进氢能产业规模扩大。
“加强氢能产业的人才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不容忽视。彭苏萍表示,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向社会经济体系低碳转型的需求,而且要面向未来科技水平的提升、人才队伍的培养、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氢能科技人才队伍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巩固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着力培养高水平、跨学科、跨领域的领军人才。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氢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徐冠华进一步补充称。
另据边广琦介绍,国家能源局也将深化国际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一带一路”、APEC、金砖机制等合作框架下,推动氢能产业开放发展。
彭苏萍也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我国需深入推进氢能技术的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氢能发展政策支持手段,加快形成适合新时代氢能产业发展趋势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