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迅猛发展,锂资源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该如何解决?
锂材料因轻质、高能量密度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领域,其安全稳定供应不仅关乎产业发展韧性,更是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然而近年来,以碳酸锂为代表的锂材料价格大幅飙涨。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供需逻辑?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迅猛发展,锂资源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构建多元供应格局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市场,对锂电材料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今年1至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动力及其他电池产量同比增长60.4%。
“碳酸锂今年上半年产量38.9万吨,同比增长29%,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在近日召开的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指出,我国锂电产业保持向上向好发展态势。
葛红林指出,在锂电资源方面,我国供应体系更趋多元稳定,保障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国内锂电资源开发量达30万吨,同比增长28%,加上再生资源回收,国内自主供给保障率提升至40%。其中,川西及新疆锂辉石、青海盐湖等新建项目加速投产,预计今年国内锂资源开发量将突破35万吨。
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介绍,我国新发现“亚洲锂腰带”,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2800公里,在成矿带上,已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未来几年,通过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产业协同,我国有望加快提高锂原料自给率。”葛红林称。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通过竞标收购、资产重组、项目合作等形式,深度参与全球锂资源开发。截至6月底,中资企业海外锂资源投资累计超1000亿元(权益量接近1亿吨碳酸锂当量),构建起国内为主、海外补充的多元化供应格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海外锂资源布局呈民企挑大梁的格局。”葛红林介绍,“我国海外锂资源开发项目中,超九成由民营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决策机制,市场化的融资能力和国际化的商业策略,成为保障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安全的关键力量。
仍面临系列风险挑战
不过,锂电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国内资源开发跟不上发展需求,优质原料不足矛盾仍未缓解,供应保障仍存硬缺口。”葛红林坦言,我国已形成“锂云母提锂、锂辉石提锂、盐湖提锂”三种工艺,对应市场份额分别为22%、47%、19%。江西宜春锂云母矿原矿锂品位低,提锂产生更多矿渣,矿渣消纳压力陡增;川西锂辉石项目多位于高海拔地区,有效作业时间短,产能释放缓慢;青海盐湖锂矿海拔超4000米,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平衡难度较大。目前,国内锂资源开发量仅能满足产业需求的1/3左右,自主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
过去10年,锂电材料价格大起大落,尤其是碳酸锂经历两轮较大价格波动:第一轮是2015至2019年,每吨碳酸锂价格从4.2万元低点涨到18万元的高点,2019年底又回归4.8万元区间;第二轮是2020年至今,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最高飙涨至60万元/吨,后一度跌破6万元/吨。两轮价格波动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运营带来巨大影响,锂盐企业净利润大幅下滑,行业亏损较大。整个产业链价格正处于“修复期”。
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环境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海外锂矿资源开发风险加剧。例如,墨西哥《新矿业法》要求外资锂项目国有控股,抬高运营门槛;智利加速推进锂产业国有化,并出台《国家锂矿战略指导方针》,明确外资要通过合营模式参与。同时,ESG标准成为新贸易壁垒,部分国家借绿色标准限制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全球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
塑造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现实挑战和未来需求,葛红林认为,我国锂电原料产业要锚定“安全、创新、绿色、协同”四大方向,以战略定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塑造产业新质生产力。
加快健全国家锂资源储备体系,统筹开发、加工、储备全环节,确保供应稳定。加大国内勘探力度,重点推动川西锂辉石、青海盐湖等可采资源,形成实际产能。企业要跳出短期利益的局限,理性判断行业规模与供需关系,防止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跟风扩产、盲目建设。产业链上下游要加强合作沟通与协同发展水平,特别是需方及时提供市场预测和判断,让信息透明化,防止虚假预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可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布局优化与产业链协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共同应对外部变局所带来的新挑战。
葛红林进一步指出,要构建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回收网络标准化,鼓励车企、电池企业与回收主体共建共享渠道。进一步突破高效回收技术,提升锂、钴、镍等金属回收率与纯度,降低回收成本。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与产业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推动“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鼓励企业依法依规参与海外资源开发,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要积极参与全球锂原料产业规则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ESG理念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加强与资源国、消费国的产能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生态。“唯有开放协同,才能让锂电原料产业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绿色纽带’。”葛红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