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盘点|能源央企掌门这样建言献策

2024-03-10 阅读:0 打印 扫码手机看

 两会盘点

  

  听能源央企掌门的两会声音

  

  正值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来自能源电力央企的代表委员集中亮相,他们以提交议案、提案,或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我们整理了部分能源央企主要负责人的建言内容,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和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 马永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建议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CCER)市场,研究并发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方法学,推动CCUS项目尽快纳入中国自愿减排机制,更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马永生建议,将CCUS项目尽快纳入中国自愿减排机制。

  

  一是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让更多碳减排项目参与碳市场,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逐步打造全国统一的CCER市场。

  

  二是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CCUS方法学研究,或对企业开展的方法学研究进行认定并尽快发布。

  

  三是参考国际经验出台支持政策,加快完善CCUS行业规范、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出台CCUS量化核证国家标准,并参考国际经验,探索制定面向碳中和目标的CCUS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等支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 汪东进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油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针对海底二氧化碳封存发展,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将海底二氧化碳封存作为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举措,系统性开展工程示范和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汪东进建议,研究设立海底二氧化碳封存科技重大专项,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优选源汇匹配较好的区域开展百万吨级以上的全流程工程示范;依托工程示范建立健全封存矿权、项目监管、碳减排核证及碳市场抵扣等相关制度。

  

  二是建议根据海底二氧化碳封存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出台激励政策。在2030年前以鼓励技术攻关和开展工程示范为主要目标。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设立重大专项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孵化;支持企业开展工程示范,研究建立项目资金补贴、绿色金融、税费优惠及衔接碳市场机制等一揽子政策,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三是建议充分考虑海上油气开发与海底二氧化碳封存产业化发展的协同作用,发挥油气企业对地质构造、工程建设、钻完井等方面具有的专业优势,以及海上油气开发废弃油气藏和设备设施利旧降本作用,打造产业链链长单位。

  

  四是建议尽快启动海底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作为落实中美“阳光之乡”声明的重点项目,在渤海湾、珠江口、长三角地区等海底封存高适宜海域,推动实施百万吨级以上规模的全产业链海底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示范,为中国碳捕集和碳封存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全国政协委员 温枢刚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表示,新时代十年,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但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正在促进电力系统形态的改变。如何破解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这个“三角难题”,是全球能源电力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年全国两会,针对当前“新能源+储能”存在的问题,温枢刚提出有关优化发展提案。

  

  温枢刚建议,新能源配储能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电源特性,优化新能源配储能的规模、型式。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支持储能容量租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进一步提升利用水平。明确储能市场定位,加快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建设,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 邹磊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高地,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对此,邹磊提出:

  

  要更加注重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引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能源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补短板、筑长板、强弱项、固底板,加快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和转化应用,全面推动能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壮大优质能源企业群体,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供应链、全信息链的能源产业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

  

  要更加注重健全能源电力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是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宽松宽容、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让企业创新动力不断涌流,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助推创新成果优化完善和迭代升级,力争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

  

  要更加注重能源电力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抢抓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发展机遇,以推动传统能源转型为突破口,以壮大新能源系统为抓手,加快培育壮大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战新产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步伐,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应用及与能源电力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要更加注重能源电力高端人才培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从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收入分配激励等方面着力,大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全国政协委员 江毅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氢氨醇生产国和消费国,培育发展可持续的绿色氢氨醇产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仅覆盖发电企业,与绿色氢氨醇消纳应用强相关的化工、钢铁等领域尚未纳入,绿色氢氨醇的环境价值尚未体现,绿色氢氨醇产业标准体系尚待健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建议开展对绿色氢氨醇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市场机制、标准体系等的系统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推动“新能源+氢基能源”商业化规模开发应用,形成高效协同、分工有序的产业生态体系。建议完善绿色氢氨醇参与碳市场相关机制,实现对产业发展的正向市场激励。建议构建国际接轨的产品标准与认证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 刘国跃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表示,面对能源行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国家能源集团聚焦“三个发力、三大链条”,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在规模稳定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安全链。超前布局一批优质煤炭增储产能,加快推动“疆煤出区”新通道建设。持续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坚持“煤油气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同时扎实推动煤制油、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建设陕西榆林、新疆哈密等一批煤基集成创新示范基地。

  

  二是在多元融合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绿色链。推动煤电新油气氢核多元化能源谱系的融合,加快推动新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创新推进多能互补、源网荷储、海上风电、氢氨耦合、化工耦合等多种类型项目开发。

  

  三是在先进高效性上发力,加快形成能源科技链。利用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央企创新主体作用,建好用好国家级实验室和平台,依托重大工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多措并举、共同应对新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 曹志安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部分高端装备、基础材料、关键部件“卡脖子”的情况依然突出。

  

  为此,曹志安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对新审批项目的特定设备规定较高比例的国产化率,并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政策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

  

  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建议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于我国有优势的领域,比如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同时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 俞培根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壮大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建议加强和完善产业管理,规制低价投标,统筹质优价优,强化风电整机制造的引导和监管。

  

  俞培根认为,为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国家“双碳”目标高质量实现,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着力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是全面落实氢作为能源的国家级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出台全国性系统产业扶持政策;三是研究出台国家级鼓励深远海、风光大基地可再生资源就地转化制氢的技术开发、工程应用、产业发展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 宋鑫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据多方测算,节能对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的贡献约为70%。但目前,在全面推进节能工作过程中,还存在单点节能挖潜难度大、节能技术创新驱动不足、节能优先氛围尚未普遍形成等问题。

  

  对此,宋鑫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聚焦全流程、全产业链、全行业,鼓励能效系统提升;二是锚定系统化、低碳化和数智化,加大创新力度;三是建立节能国家奖励制度,营造节能优先全社会氛围。

  

  宋鑫指出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管理体系仍不完善,尚未形成贯穿全产业链的行业管理规范;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资源回收及利用企业合规经营意愿较低;缺乏面向新兴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如何做好做活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文章”,宋鑫认为,应进一步出台产业配套政策和机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规范化,为企业规模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构建健康的行业发展生态。

  

  宋鑫表示,“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仍面临一些亟须破解的难题,特别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重点,在推进工作中存在不少难点痛点。如何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更全覆盖、更接地气、更好实效。

  

  宋鑫建议,鼓励探索生态积分,如黄山市推行的“生态美超市”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实用手段奖励农村垃圾分类和回收处理。此外,还需要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运营管理,探索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

  

  提升城市道路绿化带生态化设计,对科学完善城市绿地水循环系统,以及治理城市内涝顽疾具有重大意义。宋鑫指出,虽然部分城市在绿化带中采用了海绵技术,但由于存在使用条件的认识误区,极大削弱了道路海绵城市的功能。另外,在道路纵坡大于1%的绿化带中做海绵设施,雨水来不及下渗就直接流向下游,造成下游短时涌水,不但起不到海绵城市的作用,反而影响交通。

  

  基于此,宋鑫建议深化“海绵城市”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新、老城区的绿化带因地制宜地进行“海绵化”改造,采用下沉式道路绿化带设计,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雨水溢流口,且溢流口高程介于绿地与地面之间,在不增加用地面积、降低成本的条件下成为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有渗蓄效果的雨水处理设施。

  

  

  全国政协委员 杨长利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从我国国情看,碳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是实现能源消费侧和供给侧协同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为核电的绿色低碳属性提供官方证明,实现绿证对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全覆盖,还能满足市场用户购买需求,充分发挥核电在全国减碳降碳中的重要作用。

  

  为此,杨长利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电站的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中明确了抽水蓄能电站实行的两部制电价政策,而相比抽水蓄能,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等优点,对于电网的支撑性能更加优越,建议参照抽水蓄能电站政策,出台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和容量电价核定办法。

  

  二是建议储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碳汇交易市场。储能存储的电力为电网弃掉不用的电力,主要为不能调节的风光发电。基于储能对风光电力的回收作用,建议将储能发出的电力认定为绿电,可作为主体参与碳汇市场,进一步发挥储能多重作用,弥补储能盈利上的不足。

  

  三是进一步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储能产业是双碳目标带来的巨大商机,是我国抢占绿色低碳市场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健全主设备、安全防护等技术标准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龙头牵引、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整体提升我们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来源:中国电力报、中国石化报、中国能源报等)

免责声明:电力设备市场网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由作者提供,其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并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