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电力行业以强大的发展韧性,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结构优化、绿色转型的亮眼答卷。电力消费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映射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电力供给则以非化石能源装机历史性跨越60%为标志,宣告了清洁低碳主导新时代的到来;跨区协同与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为能源安全保供筑起了坚固防线。这一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可靠的能源保障。
消费结构优化彰显发展韧性,新质生产力澎湃增长动能
电力消费数据,是观察我国经济活力与结构变迁的绝佳窗口。2025年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达7.7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增速呈现“逐季回升”的鲜明态势,这不仅是经济内生动能持续修复的直观体现,更是增长动力结构深刻重塑的有力证明。
第一产业用电跨越式增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电动力”。前三季度,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激增10.2%,远超全社会平均水平,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从畜牧业的智能化养殖到渔业的水体精准调控,从种植业的自动化灌溉到农产品深加工的电气化升级,电力正深度赋能现代农业。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正加速告别传统模式,向集约化、智能化、电气化方向阔步前行,电力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产业用电“稳”与“进”并举,描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壮阔图景。作为用电“压舱石”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其内部结构的优化分化尤为引人注目。一是“新质生产力”锋芒毕露。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9%,三季度增速更是高达9.5%。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两位数高速增长,与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的全球领先优势交相辉映,清晰地勾勒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的坚定轨迹。二是消费市场活力稳步复苏。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逐步回暖,反映出国内大循环的强劲韧性与内需潜力的持续释放。三是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蹄疾步稳。高载能行业在绿色化改造中寻求新平衡,通过技术革新与精细运营,积极践行低碳发展新路径。
第三产业与居民用电快速增长,折射数字中国与绿色生活的蓬勃兴起。第三产业用电量保持7.5%的较快增长,其核心动力已转向数字经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16.1%,彰显了数字经济的强大赋能作用。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激增45.2%,是绿色出行方式加速普及的直接体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在三季度创历史新高,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对电网在极端天气下的保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凸显了构建更具韧性的电力系统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能源供给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绿色低碳转型迈入崭新阶段
2025年,我国电力供给侧的变革更为深远,绿色低碳转型正从装机规模的量变累积,跃迁至发电结构与功能定位的质变阶段,一个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已初具雏形。
能源装机结构迎来根本性、历史性转变。截至9月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历史性地突破60%,达到60.8%。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我国电力系统已正式进入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这背后,是能源投资导向的战略性调整。前三季度,风电和太阳能新增装机占比高达82.2%,成为绝对主力,而煤电新增装机则严格服务于系统调峰与能源安全兜底的战略定位。
风光发电成为电力增量的绝对主体,能源替代效应显著增强。转型成效在发电量数据中体现得更为震撼。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6%的背景下,火电和水电发电量同比双双下降,而风电与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长27.9%,占总发电量比重升至22.3%。数据雄辩地证明,前三季度的全社会用电增量几乎全部由风电和太阳能贡献,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速度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快。
煤电功能向“调节性电源”的战略性转型,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逻辑。“增容减量”成为2025年煤电运行的新特征,装机容量同比增长4.6%,但发电量同比降低2.4%。这一反差深刻地表明,煤电正从过去保障电力供应的“主体电源”,加速转向提供可靠容量、灵活调节服务和应急保供的“系统调节性电源”。其价值不再单纯体现在发电量的多少,而更多体现在为新能源消纳提供调峰支撑、在极端天气下顶峰保供、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作用上,这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跨区协同与市场改革双轮驱动,电力保供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随着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急剧增加。2025年夏季,全国电力负荷峰值创下15.1亿千瓦的历史新高,但全国范围内未出现大规模无序用电情况,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与韧性,其背后是物理基础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保障。
跨区输电通道的坚强物理网架,为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供了坚实基础。前三季度,跨区输送电量同比增长8.5%。持续完善的特高压交直流骨干网架,如同一条条“电力高速公路”,将西部、北部的清洁电力高效、稳定地输送至东部负荷中心,有效缓解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为“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国家能源战略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市场化交易机制在打破省间壁垒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实现了“余缺互济”的精准高效。前三季度,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同比增长12.1%,占全部输送电量的74.2%,表明市场化交易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行政计划调度,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从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的建立,到闽粤联网、江城直流等应急支援的成功实践,都是市场化手段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电力资源精准调剂的有力证明,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正在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高效、灵活的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我国电力行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加磅礴的绿色动能。
(作者:肖宏伟,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研究员)